高温淡季下纺织产业困境应如何解决?
发布时间:2022-07-07
今年以来,在全球金融环境和国内疫情冲击之下,整个棉纺产业遭遇困境,特别是在美国禁止新疆棉织品法案正式实施以后,外贸企业处境更加艰难。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,纺织企业遇到了哪些问题,又该如何应对?
▎贸易商下调基差,终端订单不足
近日,据河南、江苏等地几家棉花贸易商反馈,近两个交易日郑棉CF2209合约盘面价格重回17000-17500元/吨区间,加上7月份棉花企业资金趋紧等因素,少数贸易商点价基差有所下调,引发一些棉纺织企业、中间商的关注及采购,成交较6月中下旬有所放量。
江苏徐州某棉企表示,7月初以来,河南南阳、安徽北部及山东荷泽等地的客户询价较前期活跃很多,尤其2021/22年度新疆低基差棉花(主要是伊犁、塔城、昌吉、石河子等产地)成交稍快。该公司将基差下调50元/吨,主动促成交,上周末以来已签约销售12批新疆机采棉(含疆内监管库资源)。
从调查来看,很大一部分棉纺织企业认为,目前棉花期现价格已降至可接受范围内,甚至跌幅超过预期,按即时棉花现货价格计算,纺纱产销价格已不再“倒挂”,但目前最主要矛盾是终端坯布、面料、服装来单偏少甚至严重不足。由于2022年二、三季度接单形势很不理想,沿海地区织布、印染企业开机率在60%以下,目前仍未恢复元气。
另外,美国禁止新疆棉和人民币汇率宽幅波动,导致圣诞节、复活节订单转移至越南、印度、印尼等东南亚各国的概率增大,棉纺织厂不敢存原料和成品,因为需求面临很大不确定性。特别是2022年以来整个棉纺织产业链终端货款回收缓慢,账期普遍拉长1-3个月也使用棉企业更加谨小慎微。
▎纺织产业困境应如何解决?
在了解过程中,一位棉纺人士向记者表示,当前企业最大问题是订单减少、库存积压,对后市信心不足。该棉纺人士告诉记者,今年以来随着棉价大跌,很多企业都面临亏损,尤其是棉花成本高的企业亏损更大。当地一家企业去年竞拍了大量的储备棉,棉花成本偏低,所以在纱价下降时经受住了市场冲击,今年1至5月份还能维持正常产销,从6月份开始经营压力变大,企业销售难度显著增加,一是客户对棉纱压价厉害;二是对棉纱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;三是订单大幅减少。
有一组数据值得关注,据中国人民银行在6月份发布的《2022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》显示, 5月末,人民币存款余额246.22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5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.1个和1.6个百分点。今年前5个月,人民币存款累计增加13.99万亿元,同比多增3.8万亿元。银行存款增加代表了消费不足。此外,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是首次跌破90,达到了近六年来的最低值,显示出消费者对后市缺乏消费信心。
面对原料和销售难题,相关人士向政府提出了三点建议:首先是对企业用电进行补贴。当地企业使用的高峰电价高于1.0元/度,低谷电价也达到了0.4元/度以上,对企业生产成本造成很大压力。在产品利润高的时候,企业还能承受,在纺纱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,电费已经成为企业的一大负担,目前企业一个月电费在300多万,一年下来就是数千万元。
其次是建议政府补贴一部分社保。根据现行规定,我国养老保险单位和个人分别承担20%和8%,是社保五险缴费比例中最高的,建议政府能够在一年期限内,对企业承担的养老保险部分进行一些补贴,降低企业税负负担。
最后是降低土地税费。据查阅,我国土地使用税是对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,按使用的土地面积定额征收的税。土地使用税额=应税土地的实际占用面积×适用单位税额。一般规定每平方米的年税额,大城市1.5元至30元;中等城市1.2元至24元;小城市0.9元至18元;县城、建制镇、工矿区0.6元至12元。对于一家占地上百亩的企业来说,如果每年能够减免一定土地使用费,也会减轻企业经营压力。
除了希望政府能减轻一定税费压力之外,也有企业目前也采取了降本措施,一是取消白班作业,只开晚班,规避高峰电费,二是下调开机率,从而降低原料、产品库存和工人工资成本。
以上企业自救采取的措施是治标不治本,根本办法还是促进市场消费,恢复企业的信心。因此,当下在供给稳定的情况下,消费的恢复决定着未来棉市的走向。
- 经纬新闻
- 行业新闻
- 国资要闻
- 用户体验
- 一月
- 二月
- 三月
- 四月
- 五月
- 六月
- 七月
- 八月
- 九月
- 十月
- 十一月
- 十二月
电话: 8610-84534078 | |
传真: 8610-84534135 | |
地址: 北京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中路8号 |
